國際能源總署IEA 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)在2024年12月發布了「地熱能的未來」報告,這是IEA首次針對地熱能的分析報告,報告中指出新一代的地熱開發技術,具有滿足全球電力和熱能需求的潛力,未來有望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,儘管地熱能源潛力巨大,但其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,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與巨額投資。
本期節目就此份報告的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:
第一、技術突破開拓地熱能的巨大潛力
第二、地熱能特性可滿足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
第三、地熱能發展有賴各國政策支持
國際能源總署IEA 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)在2024年12月發布了「地熱能的未來」報告,這是IEA首次針對地熱能的分析報告,報告中指出新一代的地熱開發技術,具有滿足全球電力和熱能需求的潛力,未來有望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本期節目謹就它的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:
第一、技術突破開拓地熱能的巨大潛力
地熱能提供豐富、高度靈活和清潔的電力供應,不僅能補足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問題,也可以降低油氣產業在能源轉型遭受的衝擊。近年,技術創新更是為地熱能開闢了嶄新的視野,由於地熱能專案的開發與石油、天然氣產業的運作流程類似,都需要進行地下評估、建模、鑽井和地面作業,因此,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相關技術、數據及供應鏈等資源,能夠有效的轉移至地熱領域,其中在頁岩油氣開採中廣泛應用的水平鑽探(horizontal drilling)和水壓裂碎法(hydrofracking)等技術,應用在釋放地熱能的潛力,使得地熱資源的開發變得更加可行。
目前,全球地熱能雖僅滿足約1%的電力需求,並集中在少數太平洋火環帶及斷層帶的國家,包括美國、冰島、印尼、土耳其、肯亞和義大利。但根據IEA報告顯示,新型地熱技術正在使地熱能走向全球化。
若專案開發成本持續下降,預計到2050年,地熱能可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成長的15%。這相當於在全球部署高達800GW的地熱能裝置容量,其年發電量相當於美國和印度目前的電力需求總和。
第二、地熱能特性可滿足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
在數位經濟和AI人工智慧應用強勁成長之際,全球的用電量需求也不斷向上攀升,地熱能不僅能夠為住宅與工業供熱,也有潛力為科技產業的大型資料中心提供電力。資料中心的全天候電力需求是地熱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,尤其在美國,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非常龐大,而地熱能可以24小時運作,不受天氣影響,使用壽命長及維護需求少等特性,能夠滿足資料中心需要持續且穩定的電力供給,也非常適合作為基載電力需求的支柱。
目前已有許多大型科技公司簽署地熱能購電相關協議,例如Google攜手能源業者Fervo Energy,將以地熱資源支撐美國內華達資料中心供電;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也與地熱能源新創公司 Sage Geosystems開發新型地壓地熱系統,以供應其在美國的資料中心用電。
第三、地熱能發展有賴各國政策支持
各國政府、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以及各公用事業公司都在尋找地熱能的投資機會,預估到2035年,地熱能總投資可能達到1兆美元,到2050年更將達到2.5兆美元。
然而,相較於全球有100多個國家皆制定了太陽光電或陸上風電的政策,卻只有不到30個國家實施了地熱能相關政策,而且地熱開發在各國獲得的補助不多,開發許可的行政流程繁瑣,導致開發期可能長達10年。因此IEA建議,如果要讓地熱能進步發展,各國政府應該將地熱能納入國家淨零排放或能源政策框架中,並制定具體目標與技術路線圖,同時加強對創新技術的支持,以降低專案開發風險並吸引更多投資。IEA並建議政府應加速行政流程簡化,透過提供投資者清晰、長期的藍圖,有助於降低早期開發的風險,並提供投資回報的可見度,進而提高地熱能專案的成本競爭力。
報告指出,預估到2035年,地熱能的成本可能下降80%,達到每兆瓦時(MWh)50美元左右。這將使地熱能成為最便宜的可調度低排放電力來源之一,與水力發電和核能相當,並具備與光儲、風儲組合競爭的優勢。
綜合以上報導,IEA認為地熱能未來有潛力成為全球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尤其是在應對全球追求能源結構多樣化與減碳的背景下,地熱能提供了一個低碳、穩定且可持續的能源選項。但儘管地熱能源潛力巨大,其發展仍然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與巨額投資。
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,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,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,若喜歡我們的頻道,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