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能源總署IEA 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)在9月發布了「2025年全球氫能報告」,這份報告從2021年開始出版,至今已邁向第5個年頭,每年報告追蹤全球氫能領域的供給與需求,以及相關政策、基礎設施、貿易、投資和創新的最新發展,並探討其未來的挑戰。
本期節目就此份報告的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:
第一、全球氫氣總量續增,低碳氫氣佔比仍低於1%
第二、低碳氫能面臨挑戰,但專案投資加速成熟
第三、成本差距成轉型障礙,港口為早期應用關鍵
第四、東南亞氫能市場雖具潛力,低碳轉型仍待加速
嗨,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,大家好!國際能源總署IEA 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)在9月發布了「2025年全球氫能報告」,這份報告從2021年開始出版,至今已邁向第5個年頭,每年報告追蹤全球氫能的供給和需求,以及探究相關政策、監管、投資、創新和基礎設施發展等核心領域的進展。
氫能在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目標裡,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,既是傳統能源的補充,也是再生能源的潛在夥伴,如果能有效推動,不僅能幫助各國減碳,還能帶來新的能源投資機會。
本期節目謹就它的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:
第一、全球氫氣總量續增,低碳氫佔比仍低於1%
在需求方面,全球氫能需求量在2024年達到了近 1億噸(Mt),比2023年增加了2%,此增幅與整體能源需求的成長速度相當,這股成長動力主要來自傳統工業,如石油精煉和現有工業應用。相較之下,新興應用部門的需求佔比仍然非常少,不到總量的1%,且幾乎全數集中在生質燃料的生產。
在供應方面,氫氣生產仍舊為化石燃料主導;而低碳氫(Low-emissions hydrogen, LEH)的產量雖然在2024年增長10%,並預計在2025年可望達到100萬噸(Mt)的規模,但它佔全球總產量的比例,目前依然低於1%。
第二、低碳氫能面臨挑戰,但專案投資加速成熟
低碳氫的推廣進度未能達到近年設定的目標,主要受限於幾個關鍵因素:高昂的成本、不確定的最終用戶需求、不明確的監管環境,以及緩慢的基礎設施發展。近期出現的專案延期和取消浪潮,也降低了市場未來十年部署規模的預期。
IEA對2030年潛在的低碳氫產量預估值首次出現下降,從2023年評估的每年4900萬噸,縮減到了目前的每年3700萬噸,其中,電解製氫專案的降幅尤為顯著,佔了總降幅的八成以上。
不過,IEA報告表示,氫能價值鏈的技術創新正在快速推進,眾多技術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,氫能產業仍持續透過穩健的技術與投資基礎逐步鞏固其發展動能。自2020年以來,已有超過200個低碳氫生產專案獲得了最終投資決策(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 ,FIDs),且依據目前已營運或已達成FID的專案來看,到2030年低碳氫產能預計可達420萬噸/年,這將是2024年產量的五倍。
第三、成本差距成轉型障礙,港口為早期應用關鍵
成本差距是低碳氫氣轉型的關鍵障礙,由於近期天然氣價格回落、通膨以及氫能部署速度的放緩,導致電解槽成本上升,低碳氫與化石燃料製氫之間的成本差距在短期內呈現擴大趨勢,使得政府政策支持顯得更加必要。但長期來看,隨著技術進步和再生能源的成長,成本差距有望逐步縮小。
報告同時指出,在氫能應用方面,航運業被視為潛在市場,且為了達成國際海事組織(IMO)的脫碳目標,航運業必須儘快轉向氫基燃料。全球的港口總量中,僅17個港口就覆蓋了超過60%的燃料補給需求,由於現有的化石燃料製氫生產和需求(如煉油廠和化學工廠)也多位於港口附近,這使得這些港口成為啟動大規模低碳氫應用的理想地點。目前已有約80個港口具備化學品處理能力,若將低碳氫供應與這些策略性港口結合,可以有效加速推廣。
第四、東南亞氫能市場雖具潛力,低碳轉型仍待加速
東南亞地區正成為新興且具潛力的氫氣市場,根據IEA報告,2024年東南亞的氫氣需求量將達到400萬噸/年,主要來自化學工業,其中印尼佔35%,馬來西亞、越南和新加坡則位居前列,而供應部分主要則依賴天然氣。
然而,該地區低碳氫專案多數仍在早期階段,面臨顯著的高資本挑戰,為加速該區域氫能發展,需要加快部署再生能源、利用現有氫氣應用作為需求錨點,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降低成本和風險。
綜合以上報導,全球氫能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捩點,能否達成脫碳目標,政府政策的及時落實至關重要,各國政府應加速對低碳氫專案的支持,透過法規和政策創造需求,並加速氫能技術的落地與應用,才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上發揮關鍵作用。
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,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,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,若喜歡我們的頻道,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!
 
                
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